2013, 上海, 中国
中文撰写:朱文茜

 

 

 

什么是慢生活

慢生活(Slow Life Style)始于欧洲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慢食运动”(Slow Food Movement),由此人们开始不断思考自己的生活,并发展出一系列的“慢”生活方式。慢生活的概念与如今同样正在兴起的“乐活”(LOHAS)、环保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即在现代社会技术和速度高度发展和利益追求最大化的环境之下的反思,寻求生活的平衡,对人自身本质的关注,对自然生存环境、精神生活品质和传统文化的关注。

对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而慢生活似乎还并不是他们可以拥有的。其实慢生活并非散漫。慢生活是一种心态,是一种价值理念,是一种自我尊重的生活方式。慢生活理念的推广,实质上是引导人们在追求物质性成就的同时,提升自身精神修养。

 

 

 

法国慢生活方式

笔者在法国巴黎生活多年,并游历意大利、瑞士及北欧各国,发现在法国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人们生活看似悠闲,并不是因为没有工作压力,而是因为慢生活的概念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注重精神和心理品质,倾听自身需求,顺应自身节奏而生活。

法国城市众多氛围缓慢的街区,大多围绕一个生活主题,比如一栋历史上的重要建筑物及其连带的公园绿地、一个美术馆和周边相关书店咖啡馆、一个复古二手店跳蚤市场聚集的特色街区、或者一个高等院校和名人咖啡馆密布的历史街区。通常这些主题交汇穿插在一起,形成丰富的城市空间和商业文化形态。以下就笔者熟悉的巴黎,例举几个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活空间典型案例。

各类现代艺术馆结合周边咖啡馆和并不很大的城市广场,是法国最典型的城市空间之一。在巴黎,各类大小现代艺术馆遍布,从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 Pompidou)到伯纳·汝丹画廊(Galerie Bernard Jordan)以及所在马海区(Le Marais)的系列艺术画廊,从查德金美术馆(Musée Zadkine)到让·付尼埃艺术画廊(Galerie Jean Fournier),每年定期举办的各类艺术展,即使在普通法国人中也流传甚广。艺术馆多坐落于安静而树木繁盛的小庭院,或者清静街道边的现代玻璃立面内。而结束艺术展的参观,人们都会就近找家咖啡馆,在咖啡馆前的半露天座休息,也会去艺术馆旁的相关艺术书店里找一本自己喜爱的艺术家作品或一张明信片。咖啡广场的尺度非常亲切,有时只有10到20米宽,大都保留着17、18世纪的石板铺路,少有车辆喧嚣。在巴黎几乎人人都会去咖啡馆,工作中间的休息片刻,上班前,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只是因为一个艳阳天,放松,读书,聊天,这就是法国人的精神生活聚集地。

林荫道(Boulevard)是法国特有的一种城市街道空间。巴黎11区的理查·勒努瓦尔林荫道(Boulevard Richard Lenoir)从圣马丁运河(Canal Saint-Martin )一直延伸到巴士底广场(Bastille),长约2公里。林荫道的中央是一条约20到30米宽的绿化步行空间,两侧各有机动车双车道一条。绿化步行空间和机动车道由一组高大乔木和约4米宽2米高的灌木带隔开,有效隔离了车辆噪音,夏季乔木绿树成荫,冬季树叶落尽享受阳光,而浓密的灌木依然给人安全感。在法国,人行之于车行有绝对的优先权,因此并不宽阔的机动车道极易穿越,中央步行空间的可达性也就非常好。步行空间内穿插供人休憩的长椅、各类健身器材、乒乓球桌、饮用泉水口,一天中不同时段有不同的人群使用:常有老人孩子来这里健身娱乐,中午在附近工作的人们也喜欢带了午餐来晒太阳,还有定期的菜市集和周末跳蚤市场, 城市生活在这里展开,交替井然,从容不迫。

巴黎一圈环线内是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尤其具有代表性的塞纳河左岸圣日尔曼区(St Germain des-Prés,Odéon),紧邻著名的索邦大学区、法兰西学院、法国国立美术学院、巴黎政大等,是一个人文和建筑历史悠久、咖啡馆遍布、优雅而充满活力的街区。街道保留人性化的亲切尺度,石板铺路,木、砖石等材料普遍使用于历史建筑外观,没有刻意的翻新或者仿古,时间沉淀下来的人的使用痕迹无处不在,触感朴实而温暖。老建筑的上层仍然有居民居住,底层为咖啡馆、餐馆、百年老书店、现代艺术画廊、设计品味独到的各色私人店铺、手工巧克力店等丰富的文化商业活动。建筑内部做了大量改建工作,现代化的保温采暖、水电系统、网络植入老建筑,以确保现代生活的舒适性;同时底层室内空间更大程度地向街道打开,店铺伸出的遮阳蓬营造游离于室内和室外之间的“灰空间”,是人们最愿意逗留的地带;不少现代元素例如无分隔的整面玻璃橱窗、简洁的金属材质与斑驳老墙融合得干净利落,新与旧的对话真实而自然,毫不张扬却细节丰富。

 

 

 

打造徐汇慢生活街区

“慢生活” 街区的理念推广非常中肯而契合现代城市人的精神生活质量需求发展。上海较之北京有时会被人诟病浮躁、快节奏、缺乏文化底蕴,其实上海的 “城市品质空间” 有待发掘,而现代人性化的慢生活概念植根于历史丰厚的街区,在物质性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注入新的精神理念,使老街区重现生机,相当具有吸引力。

徐汇区是上海历史文化丰富的一个大区,历史街区保护相对完善,文化设施基础相当好,众多文化名人故居、话剧中心、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院等文化高地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艺术人文气息。笔者在2012年夏天还特地走访了衡山路乌鲁木齐路武康路等优秀历史文化与建筑街区,越来越感受到这里的氛围已经开始注重精神生活品质和自身身心修养。

关于打造新的慢生活街区,笔者认为,首先不能离开生活,简单说就是一个人们愿意居住生活的地方。有生活,有质量的生活,愿意停留下来用心体验的生活。一个呈现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场景的历史街区,将原有城市居住空间、规律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现代技术的日常使用充分结合,才会充满活力生生不息。

 

有质量的慢生活与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息息相关。相比城市惯有的喧嚣嘈杂,清静而尺度人性化的街道环境更让人们愿意走出室内到街道上来生活。清新的空气 - 保护历史街区原有绿化,利用建筑屋顶及露台发展屋顶庭院绿化,提升空气质量,提供天然植物覆盖的室外活动场所。可能的话,建立一套环保的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安静的街道:控制城市噪音,减少交通流量,设置城市自行车租用点,以自行车代替机动车;放慢机动车辆行驶速度(慢城市国际协会规定不得超过20km/h),并控制鸣笛;有效隔离机动车道和人活动的空间,创造更多的绿色步行空间。 控制城市广告牌和霓虹灯,保留历史建筑本色,创造一种尊重人本的城市空间,砖、石、木材等自然朴实的材质细节能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静谧流淌。设置街道夜间红外光控照明,有人时照明增强,无人时减弱,既节省能源又起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有质量的慢生活与街区的精神文化环境同样息息相关。 在笔者看来,慢生活社区的商业形式应该与推广这一理念相一致。 举例可以很丰富:有机食品商店 - 关注食品健康,拒绝快餐和垃圾食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现代生活理念。瑜伽、太极、书法馆 - 继承传统精髓文化,调节身体节奏,顺应自身和谐的慢运动。 复古二手家具店 - 减少消费的回收再利用环保理念。慢设计(Slow Design)创意产品设计商店 - 经过深思熟虑而充满人文关怀的产品设计,注重使用和材质自然的生活设计,鼓励环保科技。独立工作室 - 人们自主创业,为自己激情而工作的趋势。文化书店 - 阅读让生活慢下来有时间咀嚼思考,在如今快餐化畅销书泛滥的环境下,重新发现巴金、老舍等丰富的文化著作,结合众多文化名人故居,话剧中心等地理位置优势的主题书店。与书店或设计商店结合的咖啡馆、茶馆 - 人文精神交流集散地。现代艺术家工作室与展示空间 - 思考生活,提升社区文化品质。环保实验学校 - 小班制教学,引导学生更多关心人的生活家园,从小培养环保观念。

 

社区不仅属于就地居住的人们,也属于所有被吸引来到这里的客人。散发真实自然魅力的社区生活场景,旨在营造一个“缓慢”的氛围,可以感染到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感受到心灵和精神的宁静,让人不知不觉“慢下来”。由此吸引而来的游人,在带动社区经济的同时,也会尊重和维护社区的真实生活状态。

健康,环保,关注人的自身本质和身心修养,这将是慢生活社区倡导的核心价值。社区鼓励有可持续发展观远见的个人投资,引入利用自然能源的低碳环保技术,比如如何将太阳能光电板与历史建筑有机结合起来而不破坏街区的历史风貌,又比如历史建筑中如何植入最先进的被动式保温隔热,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与此同时,优秀历史建筑、精神文化胜地这两个附加值有助于提升社区吸引力。最本土的也就是最国际的,保护传统精髓文化使社区成为一个本土特色文化的展示窗口,在现代化舒适的环境中,展现丰富的传统文化智慧。

 

 

 

总结

“慢生活”对于中国是一个全新的价值理念,慢生活方式的推广对国人的精神素质和修养提升非常有益。打造上海徐汇区慢生活街区,发掘和营造城市品质空间,正真为城市的未来和精神家园建设着想,将作为一个本土特色融合国际先进理念的范本。本文就慢生活理念和方式,只是一个初步概要的解读。在社会心理、文化层次、商业形式和融资模式等方面的专家分析基础上,慢生活街区这个城市设计课题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 © WEN QIAN ZHU |